华生:中国经济改革真正挑战在国企
华生:中国经济改革真正挑战在国企 时间:2025-04-05 17:56:04
消费、出口和投资,仍将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加强中央财力的同时,削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经济学家王小鲁的研究提出中国收入排前10%的群体收入要远高于排名倒数10%的群体,前者的平均收入是后者的55倍。
加之专项性转移支付落实到每个省级政府的数额有限以及用途限制,使得越是经济欠发达,低层级政府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的民生支出就越少,这又反向加大了地区收入差距。但由于收入分配在那个年代并不平衡,少数富有的人占有的国民收入的比例急剧上升,而下层劳动人民占有的比例则越来越少,而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2012年的财政数据显示,我国近80%的税收是间接税,特别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而作为主要调节收入分配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不到10%。间接税为主的税制就意味着中低收入者的实际税赋更重,因为中低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更高,其在普通消费品中消费得更多。另一方面,在各地方政府之间,我国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体系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全部转移支付的近50%)是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的函数,相应地,经济发达地区的返还收入较高。
实际上这一问题在各国不同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出现过,例如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 我国当前财税制度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相比而言,我国当下的财税体制并没有起到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译者/马拉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中国有逾1000家钢厂,钢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随着短期稳增长政策效力的褪去,中国经济仍会被结构性的问题所困扰,这将会影响到明年或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运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在三季度工业用电量中,7月份至9月份分别为3609亿千瓦时、3509亿千瓦时、3003亿千瓦时,三季度工业用电量逐月下降是值得堪忧的。
比如,9月份国内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略低于8月份的10.4%。如果结构调整不及时,中国经济转型将会失败。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便贯彻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助推国内经济改革。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应该还算乐观,将会圆满实现中央年初定下的7.5%经济增长目标。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些数据,会发现情况并不都是乐观信号。但实际上,三季度的经济回暖与 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加强有关。
这番表态可视为中国政府应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再比如,具有领先意义的克强指数在9月份也开始拐头向下。若如此,中国政府可以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多的空间,而不至于被稳增长绑住了手脚。市场预期,有经济持续向好的支撑,后期货币政策谨慎意味或更加浓厚。
所以,这会导致中央按既定方向来调整结构,甚至加大调整结构。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专题: 改革 。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将是在降低增速的背景下,推行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这一点从央行近期的操作中可见一斑。
从上一届政府开始,这样的论调便时有传出,显示改革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我们无论如何要避免经济增速下来了、结构却没调整的最差局面。会议通过研究促改革、调结构各项措施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四季度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并要求以政策兑现为目标,毫不松劲抓落实。9月份的发电量增长 8.2%,低于 8月份的13.4%。基于此,中国政府会怎样处理?短期来看,中国政府不会改变目前宏观经济政策。
然而,当下中国的各项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出口同比下降0.3%,8月份则为上升7.2%。
而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PMI等经济指标都延续了早前经济反弹的态势,这说明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带动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显现。对于三季度经济增长,官方的总结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顺利,中国内生需求在发挥作用。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是中央领导层极力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总之,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而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
从日前公布的各季度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二季度的增速低谷之后,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出现回升,反弹至7.8%。在笔者看来,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显得格外珍贵。往深远一点看,在区间论的总体基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复依然很难避免,中国政府可能需要主动调整调控的区间,以维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类比于欧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预期,区间论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前瞻指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半年多来出台的促改革、调结构措施落实情况汇报,部署进一步抓好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基础的相关工作。
当前,市场预期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将于明年下调GDP增长目标,由7.5%降到7%,以适应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即便是有关中国居民消费的最乐观估算,也无法消除人们对中国长期以来过度投资的担忧。
加纳的估算显示,2012年中国资本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1%,而非49%。此外,中国的经济体制通过压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惩罚消费者,以使廉价资金能被引导至政府支持的行业——例如那些钢铁企业。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去年的利润率极其微薄,仅为0.04%。译者/马拉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他认为,中国正在不断累积问题,面子工程和无法盈利的行业越来越多。这种储蓄倾向加大了中国经济所需要的再平衡的难度。你只需到中国去转转,就能明白那里的投资现状,例如看看全球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或是那些庞大的鬼城。2007年,中国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50%。
中国民众储蓄过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防范患病或失业等灾难性事件。虽然这在官方统计数据中表现为投资,但实质上属于消费。
但假如官方的数据有误,情况又会是怎样呢?这是两位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有趣命题。中国的高投资率与高储蓄率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关于GDP统计方法的争论看似故弄玄虚,但它实际上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至关重要。他们指出,中国没有恰当地计入估算租金,即估算在自有房产居住的人如若视为租房居住所需付出的租金。